·陈 辉·
一
从红柳林矿区出发往西北方向一直朝前走,路面的沙石与汽车轮胎摩擦发出的声音分
外刺耳。路是宽阔的,汽车在长长地缓坡上悠闲的行驶着。路两边一簇簇沙柳在微风吹拂
下阿娜多姿地摇拽着,仿佛在翩翩起舞欢迎着我们。李光飞一句话也不说,只是默默的把握
着方向盘使汽车匀速前进着,就像我这个坐在他旁边的人不存在一样。这使本来空旷的原野
上更加增添了几分寂寥。
中午的太阳明媚而骄艳,而毛乌素沙漠的太阳更是火辣辣的。当汽车爬到坡顶时,我
的眼前突然一亮。绵延起伏的大沙漠,好像被一张无尽的绿茵茵地毯覆盖着,很难让人相信
这儿曾经就是黄沙满天飞的大沙漠。这不能不令人尊敬当地人民群众保护植被、防沙治沙的
伟大成果和可贵精神。
一条宽阔的大路把一望无际的绿色原野从中划为两半,白生生的沙石路面在太阳的照
耀下十分醒目。一个个隆起的沙丘在丛丛沙柳的陪伴下,给大地点缀出另一份迷人的风景。
顺着坡头的高势举目四望,一派绿茫茫尽收眼底,我叫李光飞赶快停车。站在松软而又厚实
的路面上,李光飞立即来了精神。他对我说:“这就是我修的路”紧接着他就滔滔不绝地向
我讲起这条路的故事,兴奋之间这位已经四十二岁的陕北汉子,竟然如孩童般地眉飞色舞,
激动之情溢于言表。其实,我早已知道这条长7.5公里、从神木县麻家塔乡水头沟村到黑
疙瘩村的沙漠公路是由李光飞个人出资修的,也正是因此我才专程来采访他的。按以往的
工作惯例我应当对有关的细节甚至技术数据进行了解,但我什么都没有问。一个倾情于故乡、
在大漠深处以个人的力量为老百姓无私奉献的人,其精神内涵远远超过了一切形式。
李光飞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,他的家乡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麻家塔乡水头沟村位于
毛乌素大沙漠的南部边缘地区。自然环境十分不利,可它又得益于地处我国神府大煤田的中
心地带。能源大开发的滚滚热浪给这个千百年贫瘠的土地,带来了勃勃生机。然而,一时兴
起的热火朝天,人们还无暇顾及最边远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,因此“行路难”的问题依然而
然地仍是制约乡亲们快速发展的“瓶颈”。李光飞是经营过车辆的,吃尽了“行路难”的苦
头,他深感道路畅通的重要性。他们村周围都是矿区,村民们要去矿上打工或者跑运输,可
连一条象样的公路都没有,这就严重影响了村民们收入的增长。2008年的春天,李光飞向
村干部提出:由他出资修一条自他们黑疙瘩村通往矿区到水头沟村的砂石公路。
五月的阳光如同拔节疯长的沙柳似的日见上升,一挂万字头的鞭炮噼噼啪啪响过之后,
当升腾起的硝烟还在弥漫飘散着,李光飞驾驶着他的装载机照准用白石灰放出的开挖线加
大油门平稳的冲出去。第一铲推开的处女地上留下了沙地上特有的松软与湿润的土香味,李
光飞修路的工地正式拉开了战场。装载机缓缓地行进着,老父亲手拿一把铁锨跑前跑后不时
忙碌着。这使他想起二月里春寒料峭的几个夜晚,他和父亲相对而坐,谁都不多说一句话。
他想干的事情父亲是支持的,可几十万的投资毕竟不是一个小数字呀,况且他们家至今还住
在村西沙梁上几间简陋的平房里。当父亲终于掐灭手上的烟头轻声对他说了句“早点歇着
去吧”时,他才长长地松了口气。他从心里感谢父亲。这么多年他四处打拼每每遇到难事,
父亲的心总是和他贴在一起的, 想到这儿他的胸腔里就像有一股暖流正在涌动……
二零零八年的这一年对于李光飞来说,注定将成为其光彩照人颇有意义的一年。从春
天到盛夏再从盛夏到金秋,在这个蔚为壮观却又略显孤单的筑路工地上,李光飞一家人整整
奋战了五个多月。父亲、母亲、妻子、儿子,一串串汗水洒入沙土中、一番番辛劳铺进公路
里。当北京奥运会成功的圣火缓缓熄灭时,李光飞历时一百五十多天出资四十多万元在沙漠
上修筑的公路也胜利竣工。此时他全身被太阳晒得黝黑黝黑的,人也整个瘦了十几斤。
当天完工后,李光飞跌倒在炕头上一觉睡了一天一夜。
二
中午的太阳已经有些火辣辣的了,虽然说这里是在塞上大漠,可现在毕竟是流火七
月的天气呀。李光飞来到老人住的房间,他要到县城里去就进来看看老人需要什么,他可以
顺便捎着买回来。妻子杨爱则告诉他什么都不需要,他就坐在老人的炕沿上拉住老人的手,
比划着和老人拉几句话。老人已经失去了语音能力,可他听得懂老人给他说的是啥。十余年
了,他们彼此之间一个眼神就能知道所表达的意思。
老人这几天精神很好,脸上红光满面。她端坐在炕上,一身干净的衣衫显得十分的
清爽,身下的褥垫上罩着的床单显然是新换过的。屋子里虽然摆放着几件简单家具,可擦洗
得一尘不染,在阳光的映照下分外明亮。李光飞满意地走出他的家,他走过四五十米时又停
住脚步回头望着自己的家。这座在沙梁上孤零零的院落和几间简陋的平房,就是他的生活信
念这艘航船收放自如的港湾。这里承载着他要努力把光景过好的梦想,也赋予给他一个男人
应当承担起沉甸甸地家庭责任。
李光飞踩着自家门前软绵绵的沙土向前走着,他把一只空饮料瓶子用力踢向远处的
草丛中。路边一堆堆青青的沙柳已经长的有大半人高了,柳条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地摇摆着。
每年到了秋尽的时侯,父亲就会用小弯镰割下枝长缕顺的柳条,再和母亲两个人把它们编成
柳笆或者筐笼 。一想到两位老人家,他就会有一种对父母亲的恩情永世难报的感觉。在他
四十二年的人生中,每一步脚印都有着父母的影子,所以他十分喜欢“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”
这句歌词。每当仔细品听这首歌时,他都会不由自主地眼含热泪。是呀,就说岳母在自己家
一住就是十年这件事吧,父母亲两位老人一句抱怨的话都没有,还时常问寒问暖地关心着。
那一年,他岳母突然患脑溢血,经紧急治疗后仍然落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。老人
有病后,照料其生活起居成了头等大事。老人的儿子在外地工作,要接老人去他那里,可老
人说什么也不愿意去,这可急坏了妻子杨爱则,是他力主提出接岳母到自己家里照顾,这一
接就是整整十年。有人说:久病床前无孝子。可自从老人被接到他们家后,在他们两口子的
精心照料下,一年又一年病情逐渐好转直到今天神清气爽。曾经有人给他说过长期照顾偏瘫
的老人太累了,可他坚决地说:“内亲外亲都是亲人、家母岳母都是母亲”。于是,他和妻子
杨爱则毅然承担起了赡养老人的责任。十余年里,他们伺汤奉水问医送药饮食起居洗洗换换
所经历的劳作也只有自己心里知道。他们用任劳任怨孝敬老人呵护亲情谱写了又一曲大爱无
疆、孝心无界的美丽赞歌。这首歌和着毛乌素沙漠上的青青沙柳飞向了很远的地方……
三
已经是三月的时间了,可仍然春寒料峭。大地仿佛没有睡醒一样迟迟不能显示出复苏
的情景,西伯利亚刮来的冷风卷起毛乌素大漠的沙尘肆意地撒向远处。今年的春天似乎来的
特别的晚一些,凄清的冷风直吹得万物缺少了些许地生机。当李光飞与家人围着电视机看完
晚间新闻后,他默默地走出屋里站在院子一根接一根地抽烟。抬头望着黑黝黝的天空,在静
静的夜晚,屋子里电视的声音分外清晰刺耳。随着音量的轻重缓急,他的心也一紧一松地跳
动着。这会儿播放的是特别报道节目。此时此刻他才知道在离自己的家乡不太远的黄河那边,
有一个地方名字叫王家岭,他的心已经好像有一根牵挂的长线紧紧地被栓在了那一头。
天还黑蒙蒙时人们也正在熟睡,李光飞起床穿好衣服来到院子,把自己心爱的汽车
发动着让机器预热,然后取出棉纱擦拭玻璃和车身。他围绕车子转了两圈看看这里摸摸那里,
好似检查爱车的忠诚度以保证他一路顺风。他回过身时猛然间看见不远处有一个人站在那,
再仔细一看是自己的媳妇杨爱则,他心里有了几分热乎乎的感觉。这个与自己休戚与共风雨
同舟的女人是他生命里永世相随的伴侣。由儿时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少年玩伴到十几年的夫
妻共同生活,早已养成了他们之间默契无痕的良好习惯。这么多年来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得到了她的认可和支持,这让他一直有着要十分感谢妻子的情愫,今天的行动就是他们
昨晚上达成的共识,他知道妻子早早起来是为自己送行的,她的心和他一同牵挂着远方。
汽车在宽阔的公路上飞驰,终于走出了一条长长的川道,转眼间黄河已经留在李光飞
的身后。他把车停在了路边,下车朝黄河对岸的方向望去。几个小时前他还在王家岭矿难抢
险指挥部的现场。和全国人民一样他心系井下的工友,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就是为了这些兄弟。
他向指挥部请求参加救援工作被婉言谢绝,就现场捐款一万元。指挥部高度赞扬了他的义举
并给他开具了捐款证明。现在他要返回故乡了而更多的人还在那里,王家岭这个陌生的地方
却让他永远的记住了,而“3.28”这个黑色的日子也会让更多的人铭记在心。
当西安那个年轻的交警向李光飞庄严地敬礼后,以肃然的神情目送这位开着满身泥水
汽车的伺机踏上西行远去的路程。“4.14”青海省玉树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,也牵动着
李光飞的心。他不知道自己的家乡神木县水沟村离玉树有多远,但他心急如焚便风雨兼程驱
车飞奔灾区。在西安市西郊那位年轻的交警了解到他要急赴灾区的情况后,他们的心也紧紧
地连在了一起……四月二十日夜晚李光飞赶到了青海省玉树县,他找到了抗震救灾指挥部捐
出了两千元现金后立即投入到救灾的队伍之中。两天后,李光飞要离开这个让所有的华厦儿
女为之动容、为之倾情的地方了,他来到指挥部楼前让人给他拍了张照片。这座楼原是玉树
县武装部的办公大楼,也是玉树震后所剩不多的楼房中的一个。正是这座普普通通极不起眼
的小楼,见证了万众一心抗震救灾、中华儿女共赴国难的伟大壮举,也见证了李光飞奉献爱
心、乐于助人的行为。当他怀揣玉树自治州人民政府给予他的感谢信离开玉树时,胸中却怎
么也放不下对这片土地的眷恋。车子缓缓地离开了玉树,一路上看到川流不息的救灾车辆
和许多身着橄榄绿的人群、还有当地的各族群众和僧侣们他心里就觉得无比地亲切。大灾大
难有时会折射出人性的光芒,也会成为凝聚万众一心的动力,因而焕发出伟大的民族精神。
他要回到黄土高原那边长满青青沙柳的毛乌素大漠了。再见了,玉树!再见了我的同胞亲人!
四
2010年7月5日当李光飞坐在我的面前时我才松了一口气。当我们走进神木县时,就
听说了李光飞的故事因此也就有了采访他的计划。几天里李光飞是谁的问题一直盘旋在我的
头脑里,越是这样就越想早点见到他。李光飞很忙不好约,更主要是他不想张扬,见到他后
也是沉默寡言的时侯多。这是一个一打交道就能让人感觉实在放心的人,不善言词恰恰透出
了他的敦厚沉稳。几经沟通我们的交流也就有了几分亲切,当我提及他是怎么做了那么多的
慈善义举时,他慢声缓语地对我说:这些年靠国家的好政策日子过好了,国家有了困难咱们
怎能无动于衷呢?在乡下谁家有个事情左邻右舍还来帮忙呢?况且,当初修路的时侯县上和
乡政府还有村上都给了我极大的支持,把路修好验收合格通车时乡政府领导来了、县上有关
领导来了,县交通局和乡政府还按国家的有关政策给了资金补贴,县电视台进行了宣传报道。
十里八乡的老乡也赶来为我助兴加油。咱就是一个农民,有了这份荣耀就知足的很了。再说,
国家遇到了困难,你看上到中央领导下到普通老百姓人人操心用力,我做这么一点事情根本
就算不了什么。听着李光飞的话语,我就打消了诸如“以后怎么怎么”问题的提问,也无需
多问。在未来的岁月里,我相信爱心无限慈善永远会是李光飞长久的人生写照。